当前位置:首页 > 关注 > > 正文

每日速递:和“送外卖的985哲学硕士”聊天:“中断”时代的来临?

来源:腾讯网    时间:2023-07-05 13:10:39

和“送外卖的985哲学硕士”聊天:“中断”时代的来临?

张丰(自由写作者)全文1600余字,阅读约需3分钟

这不是个人的问题,而是时代变了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朋友牵头组织了一个活动,让我和“送外卖的985哲学硕士”聊天,因为我算是写公号的985文学硕士。报名火爆超出预料。海报的设计有一点不怀好意,我们是现身说法,解构所谓985高校的魅惑。

▲ 不怀好意的海报。

认真思考了一下陈涛的经历,发现他没有任何“不对的地方”。

​高中是文学青年,写诗;大学考到广州大学,非985,后来又考到川大读哲学硕士。 

​读书的时候,他就发表不少作品,所以毕业后就进到媒体工作。在《中国新闻周刊》当文化记者,算是在媒体很好的起点;后来选择到《南方周末》,算是攀登自己心中的媒体最高峰。 

​这时候纸媒开始滑落,转型做公关是一个常见的办法。他在《南方周末》算不上成功,很难完成KPI考核,就转型做公关,可以挣更多钱——但接着是公关这一行也开始大滑坡。 

​做公关的时候,曾在老罗手下,每个月收入两三万元,不算太高也不算低。但是后来他厌恶公关这一行,因为要写文章给甲方,最多修改三四十次,这让他很抑郁。 

​他炒股,失败(和很多人一样);创业,失败(和很多人一样);这时候疫情来了,他到处投简历都没有结果,于是只好去送外卖。 

​外卖不好送了,他拍视频,讲哲学,没什么点击。直到有一天,他录了一段视频,讲述自己的“悲惨人生”,反而火了。 

​看一下这个履历,作为个人,他哪一步走错了?几乎没有。他都进行了评估,做了看起来不坏的选择。 

​这不是个人的问题,而是时代变了。 

​可以说,过去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习惯于一种“增长”和“连续”的时代。做公务员,40岁最好干到处级;在大厂,每一年都要进步一点点;人们期待换工作的时候,下一份工作要比上一份收入高,否则为什么跳槽呢。 

​据说前些年,入职大厂的时候要“背调”,如果你的简历中有几个月的空白期,就会收到HR的质疑:这几个月干嘛去了?为什么没工作,是不是个人出了问题? 

​这个故事最能体现时代特征:中断(断裂)就是问题,只有保持连续性和进步,才是“正常”。这种连续性,就是过去几十年中国人的“时间观”和“世界观”。 

​“连续性时代”的象征物是房贷和信用卡。人们不怕房贷,因为将来的收入增长会覆盖贷款利息;房子的价格也会增长,可以用空间换时间,提前享受。 

​现在这种连续性毫无疑问结束了。大学毕业,本来应该去就业,找不到工作,只好申请“延迟毕业”——这就是新的时间体验。失业了,可能几个月找不到下一份工作,也可能永远都找不到,这就是新的世界。 

​送外卖是“中断(断裂)”时代来临的产物。大部分人去送外卖或快递,都不会想到一辈子干这个;白领或者中年人失业,或大学毕业没有“正经工作”,于是就选择送外卖。一种临界、临时状态,非正式状态,也是某种“中间状态”,人们期望可以重新回归到“连续性世界”。 

​2023年,无论是外卖还是网约车平台,都出现了饱和。也就是说,这种“中间状态”也不稳固了,社会的“承接力”也出现了问题,这标志着“中断”或者“断裂”时代的真正来临。 

​这可能是中国社会的根本性转折,也可以说一个乐观主义时代真正结束了,此后,人们必须以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:你不能期望未来一定会比今天更好,不能按照这种假设来规划自己的生活。 

​“中断”不再是例外状态,而是常态。互联网大厂讨论所谓“35岁现象”,实际上也是这一行的“中断时刻”。或许我们要习惯这些:大学毕业,可能很长时间都找不到工作;一旦从某个机构离职,可能就意味着被永远甩出了职场。 

​如何度过人生的“中断”,可能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。学哲学帮助了陈涛,他自称在送外卖的时候曾感到人生无意义,差点选择轻生,但是最终缓过劲来。他开始自嘲,展示自己的“失败人生”,也就是所谓“卖惨”,却靠这个走出了低谷。 

​不是谁都会像他这样幸运。如何迎接可能到来的“中断时刻”?我的建议是储备一点点备用金。这听上去像是讽刺,或者就是一个悖论:生活已经很艰难,我们还要为“中断”储备一点钱,这不是更难吗? 

​我理解,最重要的其实是改变观念。 

​如果你把“中断”视为一种大概率会发生的事,就不要抱侥幸心理,而是要以此为先导来规划自己。不要过那种高负债生活,也不要存太多幻觉,这样反而会脚踏实地,催生出某种真正的“现实主义”生活态度。

*题图来自电影《对不起,我们错过了你》 

关键词:

精心推荐

X 关闭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