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关注 > > 正文

浅谈《化物语》

来源:哔哩哔哩    时间:2023-05-01 14:03:51

每次看到在星空之下,战场原黑仪向阿良良木历吐露心声时,我都不免感慨一番,这一幕是如此的浪漫和独特,是独属于《化物语》的烂漫。

《化物语》,是“话痨”作家西尾维新的物语系列的开山之作,由于对话实在过多,改编成动画难度极大,西尾维新曾自嘲,“这是不可能被动画化的小说”。但新房昭之带领SHAFT团队成功地动画化了《化物语》。


(资料图片)

毋庸置疑,《化物语》是动漫史小说改上,少有的既还原原作,又体现动画组风格的成功作品。

先来说《化物语》是如何贴合原作的,为此SHAFT首先抓住的原作的最大特点——极长篇幅兼具趣味的对话。新房认为只有原作者西尾维新的台词才有原作的味道,所以《化物语》的人物对话或独白,基本全部一字不差的使用原作的台词,将原作风趣幽默、天马行空又暗藏伏笔的对话内容,展示给观众。为了克服长时间对话给观众带来的疲倦,SHATF结合对话内容,通过偏转画面角度、切换对话场景、镜头转换频繁、主调颜色的变化,反映氛围和人物的情绪,将对话剪辑成为“武打戏”,让原作中的大量文戏跟心理描写得以保留而又不显得无聊。

对话自然离不开场景,而在场景上,《化物语》也别出心裁。在视觉监督武内宣之、系列监督尾石达也和美术监督饭岛寿治等人追求“设计感”的观念下,设计出了旋转式的学校楼梯,铁架钢筋直线组成的废弃私塾,纽约近代美术馆大小的书店,孤零零在马路边的甜甜圈专卖店等,借用大量关键词弹幕背景和模糊印象式环境,将观众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对话中。同时《化物语》通过在影像上做色彩浓淡处理,或是排除东西的质感或是表面的质感,整体上使用均衡式构图,让《化物语》失去“生活感”,成为《化物语》的独特风格,达到新房所说的“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这是《化物语》的效果”。

这里以阿良良木历被神原袭击那段为例,镜头随着阿良良木历的眼神方向转动,神原的动作伴随着不安的警报声和栏杆放下,将紧张的气氛推向高潮。

这种设计感同样也体现在文字元素的运用上。

文字元素的运用也是《化物语》“设计感”的重要体现。一般的作品也会有文字元素的运用,但《化物语》的文字运用的数量之多,频率之高,是动画史上空前绝后的(包括物语系列后续的作品)。

《化物语》的开头就是文字的“冲击”。许多动漫在开头会有世界观的引入,通常是通过旁白加上画面,这里用《凉宫春日的忧郁2009》作为例子,该作开头用阿虚的独白,加上校园,马路的画面,一下子将作品的时间,地点点出,后又用凉宫在自我介绍时的异常行为,引出主线剧情和主要配角。而《化物语》由于原作小说的“话痨”属性,导致要想将故事背景讲清楚十分不容易,容易将故事背景讲的过于简略或冗长。做得不好就会如同《世界尽头的圣骑士》一样,旁白过多,严重影响了故事的整体连贯性、节奏感和观影体验。

但SHAFT团队,只用了1分30秒,通过优良的作画,特有的文字画面的高速闪烁,点出了作品的主题——怪异,快速交代故事的背景——阿良良木历在春假发生的事情,总览了故事的发展。在前1分30秒,多次大段的文字运用,40张文字画面,持续时间大多不超过5帧,其中不乏有文字量巨大的,这些极大的加快了作品的节奏,观看下来行云流水,跌宕起伏。在1分30秒以后,作品进入正片,文字的使用频率和每张图片文字量才有所减少。

再来聊聊我个人十分欣赏《化物语》的一点:时不时让角色与观众对话,让角色讨论自己的声优,或是在《抚子与蛇》的开头的台词“到底要废话到什么时候,都给我去神社”等等,既让观众会心一笑,又缓解了一直紧张的节奏,有助于集中观众的注意力。

SHAFT的改编,真正做到了一切基于原作,一切又不拘于原作,可谓轻改的模范。

当然,《化物语》并不是完美之作,它也有2个明显的缺点。一是,回忆的部分不断重复,多次写阿良良木历在春假时发生的事,打乱了叙事的连续性,让观众无法完全沉浸在事件中。二是,由于用画面的“演出过剩”来使得对话更加有趣,导致剧情的主次区分不明显(相较之下),情节的起伏较小。

现在,也是时候结尾了,《化物语》的魅力远远不止我所说的这几点。如同莎士比亚所说的“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”。我想,一千个观众也有一千个《化物语》,每个人的《化物语》汇聚成了这独特且浪漫的物语。

参考资料

《基于化物语对新房昭之艺术风格对剧情表达作用的分析》——Asurudo

《化物语剧情(否定意志解读)黑翼螃蟹与真宵蜗牛》——真实就在动态当中

《<化物语>——自己的青春只有自己可以拯救》——bigfun毕方

《这是复杂,烂漫的物语》——TenshiHinanawi

《<物语>系列:新房昭之×西尾维新,两个怪才之间的化学反应》——王可大

关键词:

精心推荐

X 关闭

X 关闭